在蜂蜜国标中规定了很多检测项目,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五类:
感官指标主要是蜂蜜的色泽、状态、滋味、气味和杂质这五项,就是蜂蜜的外观。理化指标主要检测蜂蜜中葡萄糖、果糖含量是否达标,蔗糖和锌这两种物质是否超标。污染物限量指标主要检测食品中铅、镉、汞、砷、亚硝酸盐等14种*害物质是否超标。农药、兽药限量指标主要检测草甘膦、多菌灵等种农药的种限量指标。微生物限量指标检测食品中菌落总数、沙门氏菌等七种指标是否超限。上述这些检测指标的出发点是用来检测蜂蜜是否合格,并不是为了检测蜂蜜真假而设置的。据说不用一滴真蜂蜜就完全可以勾兑出符合上述所有指标的“蜂蜜”,业内也称之为“指标蜜”。
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能否有办法来检测蜂蜜的真假呢?
这个,可以有。
首先,要知道造假者使用的哪种物质来假冒蜂蜜:
一、最初人们用蔗糖和饴糖来冒充蜂蜜,这个很容易检测,蔗糖含量超过5%,或者葡萄糖、果糖这两种单糖含量不足60%,很容易判定出来。
二、后来,人们开始用玉米糖浆(高果糖浆)来造假,这个乱真程度很高,给检测工作带来很大挑战。研究发现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过程有两大类。一类叫做“碳三途径”,多数种类的植物都采用这种途径;还有一类叫做“碳四途径”,光合作用的效率更高,玉米、甘蔗等作物采用这种途径。如果检测出碳四糖超过了7%,就可以判定为该蜂蜜掺杂了碳四植物糖浆。
三、碳四造假被检测识破以后,坏人们又改用大米糖浆来造假了,水稻也是碳三植物,再用之前的碳四糖检测方式就失效了。不过目前使用的大米糖浆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检测下,会有一个SM-R的峰。这个峰在蜂蜜的糖中没有。所以通过检测这个峰,可以确定是不是存在大米糖浆。
四、坏人被检测出原形以后,又改用甜菜糖浆,这也是一种碳三糖,而且SM-R峰检测法也失明了,需要科技继续进步,才能使这种造假术现出原形。
是不是感觉有点儿“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意思了?消费者当然希望把所有的检测方法都用上,让造假无所遁形。问题是,增加一项检测,就要增加相应的费用。最简单的蔗糖含量单项检测费80元,菌落总数单项检测费元,碳四糖浆检测费用可能需要上千元(这项检测目前我还没送检过)。把所有项目都检测一遍,估计要花费上万元,有谁会为一两瓶蜂蜜去花这个代价呢?况且您又怎么保证送检样品跟您得到的蜂蜜是一致的?
如果您还纠结于“我该如何辨别一瓶蜂蜜的真假”?那只能说您对造假者的专业水准还是有怀疑态度的,如果普通消费者都能够分辨真假,那造假者的人早就都饿死了。您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寻蜜路线,是不是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我在此建议您,把寻找蜂蜜修正为寻找蜜蜂吧。蜜蜂现在还没学会骗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