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忽悠农村文化经纪人的接力棒传给谁?
、新华社等多家中央媒体的采访,曝光率很高。
作为富阳当地最早的文化经纪人之一,张美英18岁就到剧团做对外联络工作,多年来一直跟着剧团上山下乡,富阳的这些村,可以说没有一个她不熟悉的。她每年都能把100多场演出带进农村,从经纪人的角度来说,她是成功的。
但老人也有老人的烦恼,张美英今年已经68岁了,“顶多再做两年就不做了。”富阳市文广新局长期负责文化经纪人管理、培训、指导工作的文化、文物市场管理科科长金瑶环告诉,目前富阳当地主要的几个文化经纪人,“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上。”而目前来说,年轻人似乎对这个职业缺少足够的热情。
文化经纪人赚钱不多
“严格来说,农村里的文化经纪人并不能称为一种职业。”金瑶环说,其实村里的这些文化经纪人当初并不以赚钱为目的,“他们都对戏曲、艺术比较感兴趣,有热情,又很热心,接触得多了,认识的人也比较多,所有就经常帮助剧团和村里牵线搭桥,基本上不收钱。随着农村演出市场的逐渐扩大(现在每年大概有两三千场左右),文化经纪人开始收取一定的提成,但农村里的经费本来就有限,所以中间人就更没有什么利润可赚了。”
但这不怎么赚钱的活,干起来却不容易,“现在的农民要求比较高。都想找档次高的剧团,但价格又不能太高。”张美英告诉,为帮助联络演出,不仅要自己一趟趟地来回跑,了解双方的意向,而且有时候车费、电话费都得自掏腰包。
文化经纪人的作用不可替代
金瑶环前段时间到富阳龙门镇搞过一个文化市场调研,“一个镇就有包括神龙队、扇子队、腰鼓队等七个民间自发组织的艺术团队,经常在富阳及周边地区演出。实际上,从目前农村的文化生活来看,已经不能用过去传统的眼光来看待现在的农民,在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上来说,他们并不亚于城镇居民。”
金瑶环在当地还搞过一个调查问卷,“从演出、吧、舞厅、音像店、书店、电影院等几个文化娱乐项目里选择一项,结果大多数当地村民都选择了看演出。他们认为这种演出不仅能娱乐,还能健身,价格又不高,很实惠。”
在这样一个巨大且仍在发展的农村文化市场中,文化经纪人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长期接触农村文化工作的金瑶环认为,文化经纪人这个“中间人”的角色在某些方面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因素所替代不了的,“一个称职的文化经纪人要懂演出,而且要对这个地区相当熟悉,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实际上是需要相当时间的积累的,包括人际关系;文化经纪人在联系演出的时候,一般会为一个剧团一次性联系多场演出,有的甚至是长达半个月的演出,农村交通不方便,这样做显然会降低成本,而这是建立在文化经纪人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对市场的充分了解基础上的,是任何技术力量所无法替代的。”
谁来接文化经纪人的班?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记处书记*先钢认为,目前文化经纪人的老龄化现象与农村文艺演出仍以传统戏曲为主有关,而随着农村文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文化经营种类的丰富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这一现象会得到改善,“目前文化中介组织实际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市场的发展不仅需要培育市场主体,市场中介也同样不可或缺,只要市场前景好,就不愁后继无人。我接触到很多民营剧团的老总,都很年轻。”
金瑶环表示,当地文化管理部门也在采取措施积极引导文化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我们办了培训班,一方面培训现在的文化经纪人,吸收一部分年轻人,同时邀请一些有实力的经纪公司,引导他们投身这个事业。”同时当地还正在筹办站,“将省内主要剧团的信息上”,方便村里与剧团建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