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节是*蜂最活跃的季节,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筑巢速度加快,在觅食过程中,*蜂对人的惊扰异常敏感。近日,有多位农民老伯就因不慎接触到蜂巢而被蜂群攻击蜇伤,险些丢了性命。
病例回顾:老伯不慎接触蜂巢遭蜂群攻击
林伯是博罗某村的农民,上山干农活的时候,不小心在杂草堆中踩到了一个*蜂窝,顿时密密麻麻的蜂群涌出,林伯见状边逃跑边驱赶*蜂群。抵不住蜂群攻击,林伯跑到几十米外,全身上下几十处已被*蜂蛰伤,伤口红肿疼痛。下山后,林伯到当地卫生院就医,医生给林伯进行输液等治疗,林伯逐渐又出现酱油色尿、皮肤瘀斑等病情加重的症状,于是医院急诊医学科进行急救。
林伯医院急诊抢救室时,反应已经非常微弱。护士给林伯进行吸氧、心电监护及输液等抢救治疗。急诊外科朱俊逸医生给林伯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发现他全身几十余处蜂蜇伤口,创面见脓点,伴皮肤红肿发硬,多处皮下出血,四肢浮肿。随即,护士给林伯进行了抽血化验,各项检验报告均不容乐观:
1、谷丙转氨酶ALT:U/L(正常为9-50U/L,提示肝功能异常)
2、谷草转氨酶AST:U/L(正常为15-40U/L,提示肝功能异常)
3、肌酐Creat:umol/L(正常为62-U/L,提示肾功能异常)
4、肌酸激酶CK:U/L(正常为40-U/L,提示肌肉细胞损伤)
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正常为28-41秒,提示凝血功能异常)
这些危急指标提示,蜂*已经导致林伯出现肝、肾、肌肉系统、血液系统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严重。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方法就是进行血浆置换术和床边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确定方案后,医生立刻将林伯送进了急诊重症监护室,进行了两次全身0毫升的血浆置换及多次的床边血液透析,将体内的*素排出,目前,林伯仍在重症室监护治疗中。
无独有偶,周伯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他在自家楼房打扫杂物间时,不慎打翻一个*蜂窝,也是遭遇蜂群蛰咬,蜂*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现也同在重症室监护治疗中。
专家分析:为何蜂*能导致病情如此严重
为何小小*蜂竟然如此剧*?能导致人体多器官功能障碍,还要将全身的血浆置换?我们来听听急诊医学科主任王国标解析——
王国标指出,蜂蛰伤是一种生物性损伤,是被蜂尾蛰伤后,*液注入人体,或伴刺留皮内所致。蜂*因蜂种的不同而成分各异,主要成分包括生物胺类、多肽类、激肽类和酶类。*素注入人体,致*机制复杂,可引起局部反应和全身症状。在局部可发生剧烈疼痛、麻木、水肿、局部神经麻痹等症状;而蜂*进入患者体内后可引发急性过敏反应、血管内溶血、横纹肌溶解、凝血功能异常、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脏损害、心脏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危及患者的生命。
其实,蜂蛰伤病情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蜂*的种类以及进入人体的剂量。少处蜂蛰伤可引起局部反应,多处蜂蛰伤可迅速出现全身中*反应,同时相继出现肾、肝、心、脑及肺功能衰竭。林伯全身上下几十处伤口,中*量大,所以导致多系统受累和多器官功能损害。
王国标表示,蜂*中*的治疗包括局部治疗、全身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及血液净化治疗。治疗性血浆置换能快速高效地清除蜂*素,所以*蜂蛰伤患者应及早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清除血液中的蜂*以及与之相关的病理成分,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
专家建议:野外作业应警惕蜂蛰伤
急诊医学科王国标主任指出,近一个月来,我院急诊科接诊了近十例蜂蛰伤患者,轻重程度不一,大家应该引起重视,做好防范。
我国蜂类约有种,蜇人的蜂主要为蜜蜂、*蜂(俗称胡峰、马蜂)、大*蜂(牛角蜂、三眼针)等。*蜂体型、*性均远远大于蜜蜂,更易引起重度蜂蛰伤。每年8~10月是为繁殖期.攻击性最强。蜜蜂刺有倒钩,仅蛰1次,蛰后*囊残留并持续释放*素;*蜂刺不带倒钩.可反复蛰刺人畜,*性强于蜜蜂,攻击性、护巢欲望强于蜜蜂。
另外,王国标提醒,秋季是*蜂伤人的高发季节,主要是因为*蜂在秋季进行交配繁殖、筑巢产卵,需要大量摄取食物。而秋季*蜂觅食相对困难,常常出现在人类的生活区域寻找食物。此时*蜂的性情也变得暴躁,对惊扰异常敏感,如果有人干扰到它们的正常活动,它们就会聚集起来对人进行攻击。因此,市民朋友们户外活动或野外作业时,应注意个人防护,穿长袖衣裤,尽量避免在有蜂巢的树下休息。如遇蜂群,应尽快避开,保护好暴露的身体部位,尤其是头面部,可蹲伏不动,不要迅速奔跑,更不要反复扑打。一旦被蜂蜇伤,应先简单地处理伤口:蜜蜂*液呈酸性,伤口可以用肥皂水涂抹,而*蜂的*液呈碱性,伤口可以用食醋局部涂抹;有*刺遗留时先小心拔除,可用针挑拨拔除或胶布粘贴拔除,不能挤压,局部用拨罐方式吸出*液,切忌用手抓挠蛰伤部位,以免*液扩散和皮肤感染。患者医院进行正规的就治。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供稿:急诊医学科谢梓歆
专业审稿:急诊医学科王国标
温馨提醒
我院专科门诊、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住院部等已全面恢复诊疗服务,为减少人群聚集、做好疫情防控,医院推行非急诊病人全预约,先预约后看病。请来院就医的市民朋友按预约提醒分时段就医,到院后如实申报健康信息,并主动出示身份证与粤康码,以便快速配合完成流调及预检分诊工作,节约就医时间,同时要全程戴口罩,科学防控,安全就医。
主编:曾宁
编辑:钟一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